依凡的心靈沙發
回到內在之家
  • 首頁
  • 生活拾感
  • 閱聽筆記
  • 創作&愛好
    • 繪畫
    • 琵琶
    • AI創作歌曲
  • 靈性世界
    • 阿卡西記錄教我的事
  • 關於我
分類:

琵琶

學音樂的挫折,讓我開始愛上身體的智慧

by admin 2025-10-14

前陣子我幫自己訂了一個目標,要在今年年底考過琵琶檢定。這幾週我刻意加強練習,但詭異的是,當我的基礎功練得越多,雙手反而越僵硬,彈得更難聽了。

我原本假設,一個禮拜的練習,練到第七天彈出來的音,應該會比第一天還要順暢吧?沒想到第七天反而是最卡的一天。而練習過程中,還有許多超乎我預料的事--例如,今天彈A曲子很順、B曲子很卡,但是到了隔天情況卻完全顛倒,找不出原因;或者明明每天都很好,唯獨某一天無名指突然就罷工了,還找不出原因。

琵琶老師提醒我,彈奏時不要憋氣,彈下去之前要記得先吸一口氣,用呼吸帶動身體,讓身體跟著琴一起走。可以練習去想像每段樂句就像大大小小的海浪,要有意識地讓音色像海浪一樣往前延伸,有自然的律動。

重新調整呼吸後,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在用意志力追逐目標,卻與真實的自己斷聯了。我就像一個可惡的慣老闆,拼命逼迫身體跟上我嚴酷的命令,卻沒有關心她,「妳今天過得好不好?」「有什麼是我可以幫上忙的嗎?」

身體的不受控制,讓我意識到她本身攜帶的智慧,以及語言邏輯無法描述的精妙之處。其實在人生不同階段,她總是透過肌肉或神經的舒展和疼痛,誠實地反映我的需求,而我卻寧願相信外面的聲音,也不願好好傾聽她的渴望。我對她感到很抱歉,也因此開始好奇,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身體的狀態。

我能為她做些什麼,讓她能開心地生活、創作呢?

我本來是一個超級討厭運動,也覺得吃飯有點浪費時間的人,但現在,我開始學習好好呼吸,好好吃飯,有意識的選擇吃了會感覺舒服的原型食物,慢慢戒掉加工食品和精緻澱粉。

我會在每天起床時深呼吸,伸展一下,感受自己每一天不同的狀態,在一天當中覺察自己的站姿、坐姿,好好了解今天哪邊有壓力、不舒服。也會打開注意力,去覺察自己的環境,周遭的人們有什麼變化。

我也變得有動力去河堤慢跑,去上皮拉提斯課了,因為運動對我來說不再是一種勉強自己的酷刑、不得不做的事,而是可以好好感受每一塊肌肉的運作與平衡,滋養自己的時光。

我開始閱讀身體相關的書籍,了解身體的經絡、肌肉骨骼系統,以及身心學的概念。也跑去上聲音和自我表達課,釋放卡在身體裡的僵固與創傷情緒。

我慢慢練習放下對目標的執著與對未來的焦慮,開始活在當下的過程裡面。

身心學派的創辦人之一,費登奎斯先生,在《動中覺察》一書裡提到:「一個人維持肩膀、頭和腹部的方式;他的聲音和表達方式;穩定度,以及所展現出來的姿態,全都是以她的自我意象為基礎。」

走了人生的歪路,開始沒有功利性的學習樂器,帶給我的收穫是:我意外地擴張了自己的認知維度,並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。這個過程,就像是在剝去老舊的外殼。每一次覺察,我就離真實的自己近一點。每一次剝去成長過程中,社會加諸在我身上的負重,我就更輕盈一些。

Na’ase ve’nishma(我們將會先做,然後我們將會聽到)

--摩謝・費登奎斯

2025-10-14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hreadsBlueskyEmail

- 彈琵琶教我的事 -

by admin 2025-09-30
  • 彈琴第一步:坐姿要舒適。勉強扭曲自己,會嘗到苦頭。
  • 注意聽音色,在過程中修正動作。否則只是原地踏步,彈再久也是無效練習。
  • 琵琶會亂滑亂動,永遠不會乖乖坐在你的大腿上。想用蠻力扣住琴,手和背部會非常痠痛。允許琴自在的玩耍,練習在過程中用巧力動態平衡。
  • 每根指頭都是獨立個體。即使五根指頭同時彈奏,也不能「含糊大概就好」。想法不清晰,動作不明確,都會反映在音色上。一根指頭毀掉全隊。
  • 小指無力,就訓練小指變強,不要依賴其他指頭幫忙支撐,否則會代償--小指依舊虛弱,其他指頭也會為了照顧它而被卡死。(我獨自升級?)
  • 不是越用力越好,而是要彈對力道、抓對觸弦的角度。兩者的音色天差地別。
  • 找到施力的槓桿。什麼時候用指關節發力?什麼時候要加入手腕的力道帶動,才能彈出需要的音色?
  • 記得呼吸。摒住氣拼命彈,只會得到一台很快就沒力的暴力推土機。很像燃燒殆盡的社畜。
  • 做出大幅度的手部動作很容易,而維持最小幅度與最節省的力道,很難。
  • 彈琴不是趕火車,急不得。好好等這拍的尾音響完了,再按下一個音。
  • 每個人五根手指的長度都不同,按弦雖然有既定方式,卻沒有一種最標準正確的按法。你不一定是錯的,你只是和別人不同。
  • 琴很誠實。你遲疑,節拍就亂套;你疲累,音色就無力;你煩躁,琴就和你對著幹。你內在沒有某樣東西,你就彈不出那個狀態。
  • 琴很無情。你持續練習,就會有穩定的手感和一點點進步;一旦中斷一陣子,功力直接退回西元前。
  • 琴逼你面對心魔。「我今天要練嗎?明天可以放棄嗎?為什麼要練?要投入多少時間精力?我想練到什麼程度?我能練成嗎?」
  • 比起難聽的音色,更難聽的是內心自我批判的聲音。
  • 和夥伴合奏,比一個人悶頭獨奏還要悅耳。(即使彈琴技術同樣很菜)
  • 彈琴是為了什麼?我也不知道。但我越彈它,它越能帶給我一些答案與驚喜。

2025-09-30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hreadsBlueskyEmail

當一個真實、脆弱、持續學習的人

by admin 2025-09-30

練琴三年了,還是經常彈錯。錯誤就像打地鼠,剛敲掉一個,另一邊又蹦出兩個,沒完沒了。

一開始很氣惱,覺得自己很笨,為什麼連最簡單的音階都始終彈不好。但是當出錯次數多到數不清,就麻木了,明白完美是妄想,但還是很無奈。所以我每天都拖延症、逃避練習,直到再不練就要交不出功課了,才有氣無力地拿起琴彈個兩下。

那天,面對第N百次犯錯,我突然意識到,其實我想要的不是完美。我只是想感受彈奏的快樂而已。

打個比方。我以為如果我想要暢快的騎腳踏車,必須先把前方路上所有阻礙我的石塊,那些錯誤,都搬開才行。但是搬著搬著,我變成了一個三年間都低著頭在搬石塊的人。石塊永遠搬不完,但我卻沒有一刻享受過我真正想要的,那種騎車的快感。

這次我試著無視那些過程中的錯誤,不顧一切地向前彈奏,讓那台腳踏車直直撞上一個又一個的石塊,跌倒翻覆,卻依然在顛簸歪斜中,輕快地前進。我終於感受到了喜悅。

是呀,我想要的其實是這種暢快感。


學生時期,偶爾會有陌生人跑來,和我說他很喜歡我的文字。這成為了我當初寫作的動力。我想要能夠寫出某種「好作品」,幫助他人,獲得肯定。

後來,有一位導師和我說,「永遠不要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助人」。當年的我聽不懂,但我聽了她的勸,暫時停筆了。

那我還要寫嗎?我為什要寫字?

我彈琴又是為了什麼?

我工作又是為了什麼?

我助人又是為了什麼?

如果不這樣做,那又該怎麼做?

我始終沒弄明白,幾年時光就這樣,從一個個問號的縫隙間溜過。

前陣子,我發了一篇自己練琵琶的體悟,被琵琶老師轉發到她的粉專。老師跟我說,有一位人生卡關的學生媽媽看到那篇文,感覺被鼓勵到了,托她務必要向我轉達、道謝。我心中冒出模糊的感覺,這次被感謝,和當年的被感謝,好像有哪裡不太一樣?但一時半會兒也說不上來。

我吃喝拉撒睡,彈琴,走路,靜靜地體會。迷霧般的思緒漸漸晴朗了。

啊。因為這次,我不是為了別人眼中的完美和掌聲而寫。我是為了真實的向自己叩問,袒露脆弱,所以文字祂自己跑出去共鳴,把有相同心聲的人帶回來了。


琵琶老師和我說:「妳可以試著把練習的過程發到限動呀!」,我抱起琵琶遮住臉,怯怯地說「還是等我再練好一點再發吧。一直發一樣的內容,都沒有進步,多擾民呀?」

最終,我還是發了這篇文。因為我想要和過去那個為了生存,活在防衛機制與恐懼中的自己告別。

比起完美無缺,我更想當一個真實,脆弱,持續學習的人。

一個彈得很爛,卻很愛自己,很快樂的人。

2025-09-30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hreadsBlueskyEmail

關於我

關於我

依凡

寫給自己,就是寫給全世界。

文章分類

  • 創作&愛好 (6)
    • AI創作歌曲 (2)
    • 琵琶 (3)
    • 繪畫 (1)
  • 生活拾感 (3)
  • 閱聽筆記 (1)
  • 靈性世界 (3)
    • 阿卡西記錄教我的事 (3)

最新文章

  • 〈我內心的自畫像〉

    2025-10-18
  • 《四葉妹妹》:活著的過程,本身就彌足珍貴

    2025-10-16
  • AI創作曲〈我還是不擅長道別〉:把舊的自己揉碎 讓風珍重的吻過一遍

    2025-10-16
  • 學音樂的挫折,讓我開始愛上身體的智慧

    2025-10-14
  • AI創作曲〈三字經〉:融四歲,你讓的究竟是什麼梨?

    2025-09-30

Copyright © 2025 依凡的心靈沙發 All Rights Reserved.


回到頂部
依凡的心靈沙發
  • 首頁
  • 生活拾感
  • 閱聽筆記
  • 創作&愛好
    • 繪畫
    • 琵琶
    • AI創作歌曲
  • 靈性世界
    • 阿卡西記錄教我的事
  • 關於我